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,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对于增进家庭民生福祉、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具有基础性作用。西城区陶然亭街道一直坚持以“父母心”“同理心”压实责任,积极探索创新,建立多个阵地,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,为青年学子护航出一条从校园到职场的“无缝通道”。
毕业生就业服务指挥中心—中枢大脑,精准决策
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需要强有力的“中枢大脑”,指挥中心是统领全局的“司令部”,其核心在于高效利用信息资源阵地数据,并依托一支精干的队伍,将“一人一策”落到实处,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精细化。街道组建“1+2+1+1”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队,将10个社区两两组队,一个街道干部统筹两个社区,每个社区由一个社区工作者和一个就业服务专员负责开展具体工作。街道干部统筹协调各方资源,制定毕业生专属方案,社区工作者及就业服务专员作为“神经末梢”,承担信息采集(依托信息阵地摸排要求)、政策宣传、日常联络、岗位推荐、需求响应等职责。同时,指挥中心负责汇总信息阵地收集的数据,精准调度服务阵地、培训阵地、招聘阵地的资源,确保从信息获取、能力提升到岗位对接的全链条服务,目前,已对辖区150名高校毕业生进行至少两次政策宣传,对需要帮扶的50名毕业生开展5次以上的职业指导、20次以上的岗位推荐。
毕业生信息资源阵地—精准导航,告别“信息孤岛”
在信息洪流奔涌的当下,精准、全面、动态的数据是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不对称、实现就业服务精准化的有效途径。陶然亭街道建立以“高校信息共享、社区信息摸排、多部门联合”为核心的毕业生信息资源阵地,编织起一张覆盖广泛、动态更新的信息网络。
往年,街道了解毕业生信息的方式通常是与毕业生电话沟通,但这种方式了解不够全面、不够准确。今年,针对辖区高校毕业生人户分离、学生对就业服务有距离感等问题,街道主动破局,与高校携手建立信息联动机制,通过“毕业生信息共享机制、信息分析机制、信息互通机制”,创新打通“校政”信息协作新思路,精准发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。
目前,该机制已100%覆盖辖区150名应届高校毕业生,并与12所高校建立稳固联系,将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变成就业服务收集信息的一个前沿阵地。同时,街道仍采用传统走访摸排、电话沟通等多方式,多渠道对辖区高校毕业生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。街道打破部门壁垒,建立由街道市民服务中心牵头,团委、工会、妇联、残联、武装部等多部门参与的信息共享联动机制。通过信息阵地的信息联动机制,已将辖区150名高校毕业生建立起一人一册就业台账,为毕业生就业奠定了坚实的信息基础。
毕业生就业服务阵地—“一刻钟圈固本”,移动阵地延伸
街道将打破空间的局限,使服务阵地实现“固定+移动”双覆盖,让就业服务从家门口延伸到校门口。依托已建成的“一刻钟就业服务圈”,以“1+9+10”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为基石,搭建固定的毕业生就业服务阵地,即:以街道为原点,向9个阵地(图书馆、两个党群服务中心、六个就业宣传栏)、10个社区延伸就业服务触角,让毕业生切实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就业公共服务。目前已举办高校毕业生座谈会3场、毕业生经验交流分享会1场、毕业生家长会1场、活动现场街道工作人员向毕业生及家长解读就业形势,解析相关政策,引导合理期望,营造积极就业的家庭氛围。
打造“仿真面试间”,设计场景化沟通训练模式,针对毕业生开展“小小青训营”求职能力实训活动,为毕业生设计“定位-训练-实战”职业指导模式,引导同学在游戏中探索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兴趣,了解市场环境找准职业定位。搭建真实面试场景,围绕“一对一面试”“无领导小组讨论”等场景开展实战演练。通过“表现点评+复盘回放”方式,锻炼毕业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仪态管理技巧,极大提升了毕业生的面试沟通能力。
校园双选会是毕业生就业主要的途径,街道将移动服务阵地延展到校园。推出“一讲四送”服务(讲形势,送政策、送岗位、送信息、送指导)。工作人员与毕业生一对一交流,现场修改简历,答疑解惑,树立求职信心。街道今年已赴7所高校参加双选会,共计为80名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帮扶。“一刻钟就业服务圈”固定服务阵地,提供稳定、有深度的温暖港湾,校园双选会移动阵地主动出击,实现高效、广泛的精准覆盖,二者互补协同,打造立体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。
毕业生就业培训阵地—乐业蓄能,提升硬核竞争力
[…] Continue Reading →